世人皆知台儿庄大捷,却不知李宗仁早在十年前就将其预演过一遍了
1938年3月,日寇合围台儿庄,妄图围歼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在李宗仁的出色指挥下,以杂牌军在内线死撑牵制,以汤恩伯所部在外线机动。最后成功反包围日寇,一举打出震撼世界的台儿庄大捷。
如今,台儿庄大捷早已是世人皆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李宗仁早在十年前就将在台儿庄的战术预演过一遍了。
1927年8月,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大业来说,正是最为困难的时刻。蒋介石因为徐州大败的巨大军事打击,以及宁汉分裂的政治压力,不得不选择下野。
彼时,直系军阀孙传芳率“五省联军”共11个师,6万余人,在长江北岸虎视眈眈。这次,孙传芳把自己的所有家底都拿了出来。他想要携徐州战场上的余威,趁着南京内部的政治不稳定,直捣金陵,一战定胜负!
而南京城里,李宗仁手上可以调动的兵力却不足4万人。同时,南京国民政府由于蒋介石的突然下野导致财政困难(蒋介石是江浙财团和南京国民政府之间的担保人,他下野后,江浙财团拒绝继续提供财政支持),军队缺粮、缺饷严重。据白崇禧回忆,当时他手上仅有60万元的军票,连给军队买三天的伙食都不够。
然而,就是在这种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却逼出了北伐战争中最为精彩的一战。最终,孙传芳输得血本无归,而李宗仁则一战封神,被誉为“桂系之虎”。接下来,就让我走进这场被称为“北伐战争转折点”的龙潭战役!
1927年8月25日清晨,大雾。
孙军第11师先头部队5000多人,在栖霞山—龙潭之间10公里的江岸上同时渡江。由于他们的动作极快,又有浓雾做掩护,国军的警戒部队未能及时发现。
上午9时,孙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龙潭车站;午饭过后,又迅速拿下栖霞山上的制高点。
龙潭车站是沪宁铁路进入南京前的最后一个编组站。一旦被控制,向南京城运物资的列车就无法进入。孙传芳此举就相当于把南京的“生命线”剪断,同时还给自己的补给线接上了铁轨。
而栖霞山的海拔286米,是南京外围最高的临江高地。站在山顶,东可俯瞰长江,西能把紫金山、南京城尽收眼底。孙传芳在这里部署重炮,既能封锁长江,也能轰击城内。
接着,孙传芳以两个师佯攻乌龙山炮台,吸引守军主力;以第8师沿铁路西侧直扑尧化门,对南京侧背形成威胁;以第2师越过栖霞山隘口,向仙鹤门—麒麟门作大迂回,包抄南京;以第13师从大胜关渡江,直插雨花台,封死南京最后一条陆上退路。
然而,在孙传芳进行合围时,李宗仁的反包围也几乎在同一时刻启动。
首先,白崇禧在得知龙潭失陷后,第一时间把第一军的第1师、第21师(属第十四军,临时调配归第一军指挥)装上了沪宁铁路上的闷罐,星夜驰援南京,于26日凌晨抵达尧化门,与在南京近郊驻守的第 2、14、22 师(残部)会合。
接着,国民革命军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陈绍宽率“楚有”“永健”两艘军舰迅速向长江开进,断孙军的归路。
最后,李宗仁把指挥部前移至龙潭山南麓的龙王庙,亲自勘定三条火力线:正面以白崇禧所部进攻尧化门;左翼以第七军2个师从栖霞山北坡反扑;右翼以海军150毫米舰炮提供徐进弹幕。
于是,孙传芳本以为自己在包围南京,没想到却遭遇到了国军的反包围。
28日,发现后路被断的孙传芳急令第13师掉头北返,企图打通龙潭—栖霞山通道,双方就此在3公里宽的走廊内展开拉锯战。白天,孙军凭借轻重机枪的火力优势压制国军。但是到了晚上,国军利用海军拥有探照灯的优势,以舰炮对着孙军阵地狂轰滥炸。到29日拂晓,孙军第 13 师被打残,第一次突围失败。
30日,孙传芳孤注一掷,集中4个团于龙潭山正面,试图“中央突破”,以打开一条血路北渡。李宗仁却早已把第七军1个旅埋伏在孙军的必经之路上,当孙军先头部队抵达时,立刻遭到了国军密集的机枪与迫击炮火力的阻击。
先头部队见状,赶紧后撤,可是后续部队却仍在前进。最后前后部队挤在一起,被踩踏至死的士兵不计其数。
30 日午后,国军发起全面进攻,孙传芳6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其本人在残部的拼死保护下才勉强逃脱。
龙潭战役令孙传芳一蹶不振,其3万多支步枪、70多门火炮尽入国军之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光杆司令。
这一战也令宁汉分裂的天平瞬间倒向南京,武汉国民政府不得不与南京国民政府开启谈判;第二舰队也完全倒向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真正获得长江流域的控制权。
之后,蒋介石在江浙财团的支持下重返南京,接着领导国军继续北伐,并在1928年一举成功。
而李宗仁凭此役一跃成为“桂系之首”,十年后又在台儿庄上演更宏大的包围与反包围,在国际上也打出了威名。
http://minhaas.com/chanpinzhanshi/343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