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坐反导基地4层拦截,从1200公里打到40公里,仍挡不住东风导弹
特朗普的“金穹”反导计划号称能在导弹发射后1200公里高空实施拦截,直到40公里低空织成“绝对防护网”。 但现实是,中国东风导弹的突防能力让这张耗资1750亿美元的“金盾”成了筛子。
2025年1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启动“金穹”计划,宣称要防御中国东风-17、俄罗斯“先锋”等导弹威胁。该系统规划在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部署11个反导基地,整合天基拦截器、卫星网络及陆海基导弹,形成四层拦截网:
第一层(1200公里以上):天基助推段拦截,部署数千颗低轨卫星搭载动能拦截器或激光武器,在导弹发射初期撞击目标。
第二层(80–1200公里):地基中段拦截,依赖标准-3 Block IIA导弹及下一代NGI拦截弹。
第三层(40–150公里):萨德和标准-6导弹高空拦截。
第四层(40公里以下):爱国者导弹和激光武器点防御。
然而,美国物理学会的研究揭露:拦截10枚东风-5B导弹齐射需1.6万颗卫星,而现有技术仅能部署零头。
天基拦截核心难题是速度和成本。标准-3导弹最大速度仅4.5公里/秒,而助推段拦截需7公里/秒,现有技术无法达标。 激光武器功率仅为摧毁导弹所需能量的1/5,被讽为“太空手电筒”。
中国新型多频段隐身材料能屏蔽红外与微波探测。 东风导弹穿越大气层后,残余热量被隐身材料吸收,天基红外卫星瞬间“失明”。 2025年5月全系统模拟测试中,模拟东风-17靶弹以10马赫速度实施“水漂式机动”,天基传感器因算法崩溃彻底丢失目标。
中段拦截依赖标准-3和NGI导弹,但东风-17弹头在20–60公里高度滑翔变轨,轨迹如打水漂般无规律。美军指挥系统每秒需处理200万条指令,现有超级计算机也难以实时解算。 俄媒直言:“中国隐身东风导弹时代已至,反导系统还在用上世纪算法。 ”
萨德和爱国者导弹负责最后防线,但面对饱和攻击形同虚设。 兰德公司模拟显示:50枚导弹齐射时,即便拦截率达90%,仍有5枚可突破防御。 一枚东风-17造价约300万美元,而单次拦截成本高达3000万美元,攻防成本比1:10,美国财政先被拖垮。
东风-17采用乘波体设计,在大气层边缘“打水漂”,最大速度25马赫。 2025年美军测试证明,其变轨能力使拦截弹预测模型完全失效。 俄专家卡申嘲讽:“‘金穹’的拦截窗口只有5分钟,而东风导弹从发射到命中仅需10分钟。 ”
浙江大学研发的高温隐身材料耐700℃高温,覆盖红外到微波全波段。 东风导弹穿越大气层后,红外信号强度降低90%,天基红外卫星无法持续追踪。 更甚者,该材料能干扰萨德雷达,中段拦截沦为“盲人摸象”。
094核潜艇搭载的巨浪-3导弹射程1.2万公里,深海静音性能让反导系统无法预判打击来源。 美军坦言:“我们能在太空布网,却对深海核潜艇束手无策。 ”
“金穹”计划被指为特朗普的选举工具。 测试节点与中期选举重合,首期250亿美元启动资金拨付后,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军工巨头股价应声上涨15%。 国会预算办公室揭露真相:20年总成本将超5000亿美元,足够重建三次美国电网。
军方内部报告显示,该计划技术成熟度不足30%。 天基激光武器至少还需10年研发,而特朗普承诺2028年部署,五角大楼匿名官员吐槽:“这是选举PPT,不是国防计划。 ”民主党议员更痛斥其为“烧钱黑洞”,挤占民生预算。
俄罗斯“先锋”导弹以20马赫速度突防,搭载24枚诱饵弹头。“波塞冬”核鱼雷绕开反导网络直击海岸线。 中国则展示东风-26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一枚导弹释放10个真假弹头,配合反卫星武器DN-3,可瘫痪天基拦截网。 俄媒称:“‘金穹’未建成已过时。 ”
美国物理学会的结论一针见血:现有技术无法拦截超过50枚导弹的饱和攻击。 当东风导弹撕破“金穹”,特朗普的太空盾牌梦只剩一地碎金。
http://minhaas.com/chanpinzhanshi/346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