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若苏联不出兵,仅依靠蒋介石,能否打败日本关东军?
在1945年,若苏联未派遣军队参战,仅依赖蒋介石的军队,是否能够战胜日本关东军?
从珍珠港偷袭谈起
实际上,对于德国而言,与日本结盟实属无奈之策。德国一方面亟需日本的力量来遏制苏联,并寻求实现联合夹击的态势,另一方面,德国也意图利用日本的海军力量以牵制美国。显而易见,这两个目标单凭德国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
日本被视为想象力匮乏的民族,然而,德国却能巧妙地加以利用,将日本的智慧与执着转化为自身的助力。关键是为德国服务。
然而,希特勒犯下了错误,谁曾料想日本会“缺乏想象力”?只需回顾那“偷袭珍珠港”的壮举便知。遗憾的是,日本这想象力之火花虽曾璀璨夺目,却最终令德国陷入了困惑与迷茫之中!
消息传至蒋介石耳畔,他激动地挥笔书写了一夜日记,概括而言,仅一句话:“今后对抗日本,悉归美国人之责矣!”所谓“抗日战争的战略成果,迄今为止已臻巅峰。然而,物极必反,身处高处,难免心生忧虑与戒惧!”
“干得真不赖,所谓……”幸好日军并未选择北上,而是转向南方,未将此偷袭策略应用于苏联。”。
丘吉尔坦承此事给我…极大的快乐”,随即察觉到其中可能隐含着不守武德之嫌,遂补充道,所谓“希特勒之运,早已天注定。墨索里尼之命,亦然。至于日本人,其必将化为尘埃。”
随后,丘吉尔执意要立即向日本宣战,连美国大使都感到惊讶:丘吉尔先生,您是否可以稍微冷静一些?我们不能仅凭报纸和广播就草率行事。我们必须先与白宫沟通,至少在我们美国表明立场之后,您再发表意见如何?
二战的转折点普遍认为是珍珠港事件,该事件几乎震撼了整个世界,各国主要参战国对此的反应出奇地统一,普遍对日本表示支持,唯有美国例外……
二、关东军的问题
于是,随着美国卷入战局,二战的激烈程度进一步升级,局势逐渐变得清晰可见。在美苏东西夹击的压力下,德国的败局已无可挽回。而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也遭遇连连挫折,几乎退守至本土的最后防线。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应运而生。美国、苏联与英国三国领导人开始就如何迅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秩序等关键议题展开磋商。在这些议题中,一个与中国息息相关的问题备受关注,即如何迅速处置日本关东军。
对美国而言,随着战火逐步蔓延至日本本土,日军的抵抗愈发狂暴,美军的伤亡数字亦随之攀升。一旦驻扎于中国东北的精锐关东军被抽调回国,美军势必将面临更为惨烈的代价。
罗斯福进而提出,苏联应当介入中国东北的战斗,以在中国境内消灭日本关东军。虽然斯大林表面上态度谨慎,实则他在提出条件——你美国对士兵伤亡感到痛心,难道苏联红军的牺牲就不值得同情吗?
斯大林接连提出了众多要求,包括外蒙古问题、库页岛南部事宜,以及旅顺和大连港的归属问题等。罗斯福挥了挥手,轻松回应:“请放心,美国对这些条件均表示赞同。”这句话让斯大林心情释然,他回应道:“好的,待我与我国就相关协议达成一致后,便会着手解决日本关东军的问题。”
当前存在疑问:为何日本关东军长期驻扎于中国境内,却要求苏联介入解决?假如苏联未派遣军队,仅凭中国自身力量,是否能够击败日本关东军?
三、日俄的问题
事实上,若将这一问题置于更为漫长的历史视角中审视,便不难发现其本质上是日俄冲突的延续。回顾1904年,日本与俄国曾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爆发了一场日俄战争。那场战役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役在俄国民众眼中被视为奇耻大辱。事实上,它标志着俄国成为首个遭受非白人国家击败的案例,这不仅损害了其面子,也玷污了其声誉。面对这样的挫折,俄国在当时的西方列强中的地位无疑受到了影响。而日本则借此战胜利,成功跻身世界列强的行列。
正因这难以化解的仇恨,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上特地请求苏联的参战。他深知,
鉴于美国目前无力独自介入东北,这意味着美国无法从中获得东北的任何利益。
不论美国是否有所请求,苏联始终对东北虎视眈眈,以打击日军为名,随时准备介入。目前,他们只是在耐心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当时,我国已被美国、苏联以及英国归类为“失败战胜国”。换言之,我国根本不具备独自击败关东军的能力。既然我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那么也就无需责怪我将其视为待宰的羔羊,任由苏联来分食。
这实质上正是罗斯福寻求斯大林出兵东北的真正动机。既然抵挡已是不可能,大势所趋,不如我方大度地扮演一番豪爽的美男子角色,为你提供一条退路。
四、蒋介石答案太暖心
至此,焦点汇聚于一点:为何美国、苏联、英国会将我国视为“失败战胜国”,并认为我国无力对抗关东军?这一问题一旦得以解答,所有疑虑都将迎刃而解。究其原因,唯有蒋介石所提供的答案令人难以接受。
实则无需罗斯福劳神,蒋介石早已对东北虎视眈眈,只是他深恐东北落入共军之手。因此,他亦期待苏联能出兵东北,于是蒋介石率先派遣宋子文、王世杰,赴苏联进行相关谈判。随后,为进一步表明诚意,他又将留学苏联十二载的蒋经国也派往苏联。
至于最终成果,不过是将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所追求的各项利益,悉数转化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具体条款而已。
蒋介石在抗日战争胜利在望之际,之所以显得如此被动与尴尬,关键在于1944年那场令世人瞠目结舌的“豫湘桂大溃败”,国军的表现可谓惨不忍睹。
苏联军事百科记载:国民政府军队遭受重创,损失高达百万之众。此外,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份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贵州省的一部分亦落入敌手,总计丧失约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在1944年的那个时期,二战的胜利已经指日可待,然而在这决定性的尾声,盟军各战场捷报频传,唯有蒋介石领导的民国政府,却遭遇了一场令人瞩目的惨痛败北。
对于国军的表现,不仅缺失了抗战初期那股英勇的斗志,更缺乏了抗战中期远征时的豪迈情怀。竟然让日军一度逼近重庆,险些重蹈南京之覆辙,这简直成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与斯大林对中国的态度似乎显得冷漠。若非苏联的参战,仅依靠中国能否战胜关东军,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本人对此持有保守的看法。毕竟,蒋介石并未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抗日战争中,这又怎能指望他有效对抗关东军?其他国家的军队往往是越战越勇,而蒋介石领导下的国军却是节节败退,越逃越远……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http://minhaas.com/chanpinzhanshi/34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