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江南CFO杨成玢:首次操盘IPO,有三个“没想到”

核心观点① IPO所涉及的信息,相当于用放大镜和聚光灯来审视企业的日常经营、财务运作及管理的每一个细节。② 企业增长,除了依靠自身发展这“第一条腿”,还有就是并购这“第二条腿”。③ 内外兼修,既要练好内功,也要多学外部知识,更重要的是实现内外互动。本期《致敬财能创变者》邀请到了中科江南CFO杨成玢先生。从IPO的连轴转攻坚,到并购中的“灵魂契合”哲学,再到财务人如何在智能时代破局——中科江南CFO杨成玢以亲身经历,拆解资本运作的底层逻辑,分享财务管理者的进阶智慧。在这场对话中,他不仅还原了企业上市的真实挑战,更勾勒出新时代财务人“与时俱进+内外兼修”的成长路径。01首次操盘 IPO:挑战与突破成艳华:欢迎中科江南CFO杨成玢总走进财能书院《致敬财能创变者》系列栏目,特别感谢杨总在百忙之中与大家分享交流。如今IPO难度越来越大,但每一位CFO都有一个IPO梦。真正能成功上市的企业可谓万里挑一,IPO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目前A股上市基本要把公司的家底梳理得清清楚楚,过程中的工作量极大,尤其对协同性要求很高。很多企业计划上市时,通常会聘任有IPO经验的CFO。但杨总应该是首次操盘企业IPO,在这个过程中是否遇到了不少新挑战?杨成玢:当时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工作量这么大;二是没想到很多决策的时间窗口这么紧;三是没想到需要考虑的因素这么多。正常情况下,我们考虑的主要是股东层面和税务层面的问题,但IPO所涉及的信息,相当于用放大镜和聚光灯来审视企业的日常经营、财务运作及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企业从非上市到上市的过程,确实非常考验企业自身的功底,也考验管理者在抗压、应变、合规等各方面的能力。中科江南整体的底色不错,但在实际的IPO申报审核过程中,还是面临了很多压力和困难。要说哪块工作让人印象最深刻,我觉得是工作思路和强度这两方面。思路方面,在企业没考虑IPO时,工作思路就是围绕日常经营和业绩增长,一年一年、一季一季循环往复。外部压力的考量相对较少,整体在法律框架内运营即可。但一旦决定申报IPO,思维模式就必须转变:除了要绷紧日常经营的这根弦,还要兼顾监管、合规等公众公司的一系列要求。这对企业财务负责人来说,思维和行为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较大的压力来自工作强度和时间的考验。IPO之前,企业的资源配置、信息化程度、人员及各方面支持,都是与日常经营相匹配的。但到了IPO阶段,就会发现能力、资源、精力、人力都非常短缺,这时候就需要强大的应变能力去克服。怎么应变呢?除了增加人员、补充资源,财务负责人很多时候需要快速决策。比如遇到问题,必须立刻按合规要求会商、决策、整改,还要把相关要求从财务链条传递到业务链条,并且要保证后期经得起公众和监管机构的审核。所以在公司IPO期间,压力非常大,基本是连轴转,没有什么节假日。当然,从企业治理来讲,企业要IPO,从决策到执行必须持之以恒。很多企业一开始决定做股改、报材料,但后来股东层面达不成一致,没有投入相应的力量和资源去推动,有的企业拖了三五年,再加上错失机会窗口,最终很难成功。此外,决策落地后,管理层是否具备坚定的执行信心至关重要;同时,企业能否形成自上而下在攻坚阶段的适应性也尤为关键。例如,财务合规性、报表、审计、审阅、会计期间的加期等工作,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承载着巨大的工作量——这些在非IPO期间是不会有这么大压力的。更重要的是,做出的决策不能仅着眼于当下,还必须兼顾长远,因为政策合规性的要求需要始终保持连续性与有效性。02并购的逻辑:业务关联、文化契合与初心共识杨成玢:并购是上市公司的刚需,尤其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企业增长,除了依靠自身发展这“第一条腿”,还有就是并购这“第二条腿”。我们熟知的那些成功的明星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通过并购逐步壮大的。并购的逻辑有很多说法,教科书上也有不少指导,但实际运作中主要有几条主线。第一条主线,要与企业业务相关联。除了超大型企业或计划发展多主业的企业,一般来说,企业并购应围绕自身主线,可以考虑上下游或者行业内的企业。贸然进入陌生行业的失败率肯定会高很多,因为并购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运作。第二条主线,灵魂上要与企业契合。也就是两家企业的文化的融合,包括对行业的深度认知是否在同一频道。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即便形式上整合了,灵魂却没有结合在一起,要么走不远,要么走不高。第三条主线,双方要有共识和一致的初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若没有外部压力,企业发展除了受行业规律推动,主要靠企业负责人的思维和思考深度引领。两家企业合并,意味着两个“灵魂”要找一条共同的路。这时候初心很重要:比如我并购A公司,目的是将其纳入体系并赋能,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业务;但如果A公司只想拿到并购资金,完成对赌后就“逍遥”,这种初心不一致的并购,很难特别成功。成艳华:我们常说,并购其实比IPO还难,因为涉及多方博弈。财能资本运营中心目前正在连接资金端和资产端,帮助大量优质的资产寻找合适的上市公司买家。03财务人的进阶:与时俱进与内外兼修杨成玢:近500年来,财务会计经历了四个时代:最初是流水账时代,后来是复式记账时代,都属于纸质时代,依赖钢笔、毛笔、圆珠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电子记账时代,复式记账结合简单的计算器、计算机;二三十年前是会计电算化时代;而今天,会计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已经开启。之所以讲这四个时代,是想强调财务会计必须与时俱进。我们不可能在今天还用算盘或简单计算器记账。此外,财务会计的关注点和知识面也要随时代拓展。过去记账,只要知道业务对应的会计语言转化方式,告诉老板和外部机构公司的营收、利润、资金、资产等数据就够了。但现在不同了,我们不能只关注股东看重的几个财务数字。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和上市公司,还要考虑公众对经营信息的关注,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信息的关注——这些信息大多是财务信息。因此,财务人员的能力和对信息的关注度必须与时俱进。第三点,财务人员对工具的理解和运用也要与时俱进。以前要会打算盘,后来要会用简单计算机,到今天,除了偶尔用计算器,我们必须掌握数字化、智能化、AI等工具在会计和财务领域的应用。除了与时俱进,财务人还要做到内外兼修。“内” 是练好基本功。会计是专业性很强的工种,必须掌握基本政策、准则以及财务的语言、知识体系和逻辑,包括税务、金融、证券等知识。即便到了AI时代,我们的脑子里也不能空空如也。“外” 是拓展知识边界,比如要懂一些人事、劳务相关的法律,了解安全生产知识,熟悉企业主营业务的产品、市场情况及主要竞争者。当然,随着能力和岗位的提升,关注的层面会更广。我接触过一些同行业的财务负责人,很多人不仅有财务高级职称,还具备计算机、工程安全等领域的高级资质,做到了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内外兼修,既要练好内功,也要多学外部知识,更重要的是实现内外互动。整体而言,财务人员要内外兼修,外部因素的影响可能更大,比如与人打交道、商务沟通、谈判,甚至出海时学好一门外语,这些都非常重要。成艳华:我们常说,未来财务专业之外的能力会更重要,软实力比硬知识更能解决问题。就像李彦宏说的,未来可能有50%以上的人会从事 “提示词工作”,提问质量越高,AI回答的质量就越高。这背后其实对财务人的要求是综合能力的提升:原来可能要求是T型人才,现在要变成π型人才,因此未来财务人员将面临更大挑战。财能书院希望聚合更多优秀的CFO,共有共创、共生共长,帮助更多企业财务解决问题。杨成玢:财能书院是个很好的平台,也是财务工作者的优质智库和思想家园,能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帮助CFO们结识真诚的朋友,也能为工作中的对外联系提供很多链接和资讯。成艳华:谢谢杨总,希望之后有机会在线下做更多交流。

http://minhaas.com/yaoshiyulejieshao/352598.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