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雅鲁藏布江修水电后,欧美NGO组织跳出来了,忽悠印度要搞事
2025年7月19日,青藏高原传来震彻山谷的机械轰鸣。在海拔3000米的西藏林芝峡谷,世界级水电工程——雅鲁藏布江五级梯级电站正式破土动工。
这项总投资达1700亿美元的超级工程,将在墨脱、背崩等五个关键河段筑起现代水利丰碑。当首台隧道掘进机启动时,现场工程师向媒体展示的蓝图令人震撼:待2030年代全部机组投运,年均发电量将突破3000亿千瓦时,足够支撑长三角地区全年工业用电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工程创新采用"鱼道生态机组"设计,在发电机组旁同步建设洄游通道,以保护珍稀的巨魾等高原鱼类。
项目启动不到48小时,总部位于日内瓦的"国际河流观察组织"率先发难。其首席顾问洛桑央措(化名)在德语媒体专访中宣称:"水坝建成后将截流30%的径流量,恒河三角洲数百万稻农将面临土壤盐碱化危机。"
该组织同步发布计算机模拟视频,展示孟加拉国孙德尔本斯红树林退化的灾难场景。耐人寻味的是,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随即宣布资助印度环保组织"布拉玛普特拉守护者",计划在阿萨姆邦发起跨境诉讼。
这种干预模式似曾相识。回溯2023年湄公河争议,同样由欧美基金会支持的"东南亚河流网络",曾指控中国景洪水电站导致泰国清盛港水位异常。但后续卫星监测证实,当年旱情主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流域性降水减少。
正如水利专家王建国教授指出:"某些组织刻意忽略雅鲁藏布江的特殊性——其径流仅占布拉玛普特拉河总水量的28%,且中国段多为深切峡谷,库区淹没面积不足印度巴拉克水坝的四分之一。"
面对国际压力,中国水利部于7月22日亮出关键证据:在加查水电站施工现场,全息投影展示了"生态流量智能控制系统"。这套获得日内瓦发明金奖的技术,通过128个传感器实时监测下游水文,确保最小生态流量始终不低于430立方米/秒。
更令国际社会瞩目的是,中方主动将数据共享范围扩大——不仅履行与印度既有的《汛期水文报汛协议》,更向孟加拉国开放了旱季径流预报系统。这种透明化操作让新德里陷入两难:就在上月,印度单方面中止了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数据交换。
事实胜于雄辩的回应引发连锁反应。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的水资源教授夏尔马在《印度教徒报》撰文指出:"与其炒作'中国水威胁',不如关注本国在建的1200兆瓦丹邦水坝,该项目将直接截流布拉玛普特拉河支流57%水量。"
孟加拉国水利部长哈克更在达卡表态:"我们收到中方提供的20年径流预测,其科学性与恒河-雅鲁藏布江委员会数据完全吻合。"
工程带来的发展红利正在显现。在林芝市巴宜区,藏族工匠次仁多吉带领的施工队已承接泄洪道石雕工程。"电站建成后,村里能通高压电了,"他抚摸着刻有六字真言的青石板说,"国家还承诺每度电提取0.02元作为高原生态修复基金。"
西藏发改委披露的规划显示,电站配套建设的超高压电网将直通粤港澳大湾区,藏东南地区年财政收入预计增长120亿元,这笔资金将专项用于高寒农牧区现代化改造。
当西方NGO仍在鼓噪"生态灾难"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亲赴工地考察后感叹:"这是兼顾减碳目标与民生改善的典范,其环保标准远超湄公河流域同类项目。"
随着首期围堰在8月初合龙,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将在钢铁堤坝的引导下,开始书写清洁能源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http://minhaas.com/chanpinzhanshi/18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