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被狂炸96小时,俄高官核武警告,普京特朗普将同台北京?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在短短二十四小时里,上演了一出让全世界观察家都目瞪口呆的“变脸”戏码。
头一天,他还板着脸,对记者关于“普特会”的提问斩钉截铁地回答:“时机未到,现在讨论为时过早。”那副神情,仿佛在说这事儿八字还没一撇。
可一觉醒来,同样是这个人,面对同样的问题,口风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是什么神秘力量,能让一个核大国的官方口径在一天之内如此反复?答案,不在谈判桌上,而在莫斯科的夜空里。
因为就在佩斯科夫“变脸”之前,莫斯科市民刚刚在连续九十六个小时的防空警报和爆炸声中度过了难熬的四个夜晚。
从7月19号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无人机风暴席卷了俄罗斯的心脏地带。这不再是过去那种零敲碎打的骚扰,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被军事专家称为“分布式攻击”的饱和式打击。
俄军方事后通报,他们拦截了289架无人机。这个数字听起来战果辉煌,但没说出口的另一面是,有近60架无人机成功突破了层层防线,目标直指莫斯科。
后果是灾难性的,更是羞辱性的。莫斯科三大国际机场彻底陷入瘫痪,光一个谢列梅捷沃机场,就有134架国际航班像没头苍蝇一样紧急备降。对习惯了安逸生活的莫斯科人来说,这是战争第一次如此真切地降临到自己头上。
更要命的,是战略信心的崩塌。俄罗斯一直吹嘘的,号称能“万无一失”的“铠甲-S1”防空系统,在这些廉价、密集、慢速的无人机面前,仿佛成了一个筛子。这层“铁幕防空”的神话外衣,被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当首都的天空不再安全,当战争的火焰烧到了自家的后院,任何强硬的姿态都会显得底气不足。这场空袭,与其说是军事打击,不如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克里姆林宫,也暴露了其早已存在的深层危机。
如果说无人机空袭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这头骆驼早已在长达三年的血腥消耗中不堪重负。
俄罗斯为什么反应如此激烈?因为家底真的快要被掏空了。据各方情报综合分析,俄军的伤亡人数早已超过十五万,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感到刺痛。
经济更是勒紧了裤腰带。整个国家的资源都在向军工倾斜,民用经济被严重抽血。这种“战时经济”模式或许能撑一时,但绝非长久之计。有经济学家悲观预测,俄罗斯最多还能这样撑两到三年。
也正是在这种焦灼之下,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才会放出那种近乎歇斯底里的核威胁。他警告说,任何对俄领土的侵犯都可能触发核反击。这听起来不像是一个强者的自信宣言,更像是一个被逼到墙角的人发出的绝望嘶吼。
硬币的另一面,乌克兰也好不到哪里去。国民生产总值萎缩了近四成,超过六百万的民众流离失所。它的国家机器之所以还能运转,完全是靠着西方源源不断的输血。
战争打到第四个年头,双方都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泥潭:谁也无法彻底打败对方,但谁也无法承受失败的代价。
这种共同的疲惫和绝望,让任何一个可能打破僵局的变量,都显得弥足珍贵。哪怕,那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机会。
就在这片愁云惨雾中,一个来自东方的消息,意外地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舞台。中国宣布,将于9月3日在北京举办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这本是一个常规的外交活动,但两个关键人物的动向,让它瞬间变得微妙起来。其一,克里姆林宫迅速确认,普京将应邀出席。
其二,正在为美国大选造势的特朗普团队,也开始对外放风,暗示胜选后可能提前访华,而九月是个不错的“时间窗口”。
于是,一出极具想象力的政治大戏,似乎有了上演的可能:普京和特朗普,有可能在9月的北京,来一场“不期而遇”。
对普京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军事上受挫,经济上承压,他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外交破局点。
只要能和特朗普坐下来谈,哪怕只是喝杯咖啡,都能向世界传递出足够复杂的信号,足以在美国和欧洲内部制造裂痕,动摇对乌援助的根基,他的算盘很清楚:在战场上拿不到的,就到政治桌上去拿。
而对于特朗普,这更是一场稳赚不赔的买卖。他早就喊出了“24小时结束冲突”的口号。如果真能在北京和普京见上一面,拍几张照片,那他“和平缔造者”的形象将立刻变得无比高大,足以碾压被指责为“战争贩子”的现任政府。这对于他的选情,是无法估量的重大利好。
作为潜在的东道主,中国的角色一如既往地清醒和克制。外交部表示,愿意为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
潜台词很明白:我们负责搭台,但戏怎么唱,能不能唱好,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我们看重的是实质,而不是形式。
当然,这场局的变数也极大。美国国内像《国会山报》这样的主流媒体已经开始炮轰,认为与普京握手是“美国的耻辱”。这出戏能不能唱成,还是个未知数。
现在我们再回看佩斯科夫那张瞬息万变的脸,一切就都说得通了,那不是外交辞令的艺术,而是被无人机炸出来的现实主义。当神话破灭,当战争的代价变得无法承受时,任何选项都可以被重新摆上桌面。
所谓的“北京机遇”,本质上并非和平的曙光,而是一次由军事失利和战略困境催生出的外交赌博。它的地基,不是建立在互信之上,而是建立在共同的疲惫和各自的精打细算之上。
因此,指望一场“偶遇”就能终结这场残酷的战争,未免太过天真。真正的转机,只可能出现在当事方真正认识到,对抗与冲突除了带来毁灭,再也带不来任何东西的那一刻。北京能提供的,只是一个照见现实的镜子,而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http://minhaas.com/chanpinzhanshi/185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