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败!孙颖莎、王曼昱接连出局,四个失利原因值得思考,事关奥运
一晚上,国乒女队两大主力,孙颖莎和王曼昱,在WTT大满贯赛上接连倒下。
同样是1比3的比分,王曼昱输给了朱雨玲,孙颖莎不敌陈熠。这结果,不能只用“爆冷”来形容了,这简直就是一记响亮的警钟,直接敲在了教练组的脑门上。
问题出在哪?两个人的毛病惊人地一致:打得太保守了。
你看孙颖莎对阵陈熠那场球。开局就被对方的凶狠和高转速冲得有点懵。好不容易在第二局稳住心态扳回一城,靠的是什么?俩人都在互相试探,谁也不敢先发力猛攻,比的是谁更稳。
可这是大满贯赛,不是队内养生局。
你指望靠稳健磨死对手,可人家陈熠压根不跟你玩这个。第三局,孙颖莎又缩回去了,打得畏手畏脚。陈熠呢?发球直接限制你正手,让你最舒服的得分手段打不出来。结果就是一溃千里。
王曼昱那边也一样,面对经验老道的朱雨玲,完全没有打出自己的东西。不敢发力,不敢侧身,指望靠反手相持过渡。结果呢?失误一个接一个,优势根本建立不起来。
最要命的是一个共同点:站位。
俩人都习惯性地往后退,离球台越来越远。这在顶尖对抗里简直是自废武功。你退一步,就给了对手半秒的反应时间,就给了自己更大的防守压力。机会球来了,因为站得太远,根本来不及调整到位,只能被动防守。
我们都知道,“莎曼”组合最强的武器是什么?是她们摧枯拉朽的正手进攻。
可这场比赛,她们俩最强的武器,好像忘在了酒店里。 全程没见几次高质量的正手爆冲,取而代之的是犹豫和保守的过渡球。这球,看得让人憋屈。
反观对手,尤其是小将陈熠,把国乒研究得太透了。
她利用自己个子高、护台面积大的优势,反手质量又高,专门就打孙颖莎的中间位。这个防守漏洞,平时可能不明显,但在高压之下,被对手无限放大。 朱雨玲更是用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变化,把王曼昱牢牢控制住,让她有力使不出。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状态不好,而是战术体系被对手彻底看穿并针对了。你的反手是弱点?好,我就盯着你反手打。你的正反手衔接有问题?那我就用落点调动你。
这次输球,暴露的问题太致命了。
东京周期的老将还没完全淡出,朱雨玲用一场胜利证明自己油箱里还有油。新生代里,又冲出来陈熠这样的黑马。原本以为巴黎周期的主力位置稳了,现在看来,谁都不敢打包票。
现在队里最该做的,不是安慰,而是赶紧解决问题。
训练强度是不是真的够?能不能模拟出这种让人窒息的高压对抗?如果平时训练一帆风顺,一到大赛关键分就手软,那训练的意义何在?正反手衔接失误这么多,说明基本功的串联在高压下就是不过关。
输球当然不是世界末日,甚至可以说是好事,它把脓包提前挤破了。
但如果看不清问题所在,还沉浸在“主力地位稳固”的幻想里,那才是最危险的。对手都在拼命研究我们,我们如果还在原地踏步,靠着以前的老本打球,迟早要吃大亏。
奥运会一步步逼近,留给她们调整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这次大满贯的失利,必须让整个队伍清醒过来。
问题已经摆在桌面上,就看怎么去解决了。如果这种保守、被动的心态不扭转过来,下一次,可能就不是输掉一场大满贯赛这么简单了。
http://minhaas.com/chanpinzhanshi/107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