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疏导到主动调控:多模态时空大模型开启智能交通2.0时代
当早高峰的车流在十字路口陷入停滞,当突发事故导致的拥堵像水波一样扩散,传统交通管理依赖经验调度的模式早已力不从心。随着 GPS 轨迹、视频监控、传感器信号等多源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如何从这些异构数据中捕捉交通流的时空规律,成为破解城市交通困局的关键。
本文聚焦刘伟团队提出的多模态时空大模型架构,通过差异化数据预处理、分层融合机制与动态时空图注意力网络(DST-GAT)的创新组合,不仅实现了交通流的精准预测,更攻克了大模型在边缘设备的实时部署难题,构建起 “预测 - 决策 - 执行 - 反馈” 的完整闭环。这一技术突破,正推动智能交通从 “事后应对” 向 “事前预知”、从 “单一数据依赖” 向 “多模态协同” 跨越,为城市交通装上 “智慧大脑”。
关注公众号“多模态数据”,邀请您加入专家委员会。
01.
多模态数据预处理:让异构信息 “讲同一种语言”
交通数据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来源的异构性上 ——GPS轨迹的漂移、视频监控的视角差异、传感器的量纲不一,都可能成为模型预测的 “噪声”。为此,该架构设计了差异化预处理策略,为每种数据 “量身定制” 清洗方案。
对于GPS轨迹,通过滑动窗口滤波剔除漂移点,并基于速度阈值筛选异常数据,确保轨迹的连续性;视频数据则借助YOLOv8模型提取车辆位置,再通过卡尔曼滤波实现轨迹跟踪,让每一辆车的移动都被精准记录;传感器数据则通过归一化消除量纲差异,对缺失值采用时空插值修复,避免数据断层影响分析。
更关键的是时空对齐模块(STA Module) 的引入。在时间维度,通过插值方法让低频与高频数据 “同步”;在空间维度,采用自适应网格划分,根据交通密度动态调整网格粒度 —— 拥堵路段用细网格捕捉细节,空旷路段用粗网格提升效率,既保证信息完整,又避免计算资源浪费。经过这一系列处理,原本 “各说各话” 的多模态数据,终于能在统一的时空框架下 “协同作战”。
02.
分层融合+DST-GAT:解锁交通流的“动态密码”
多模态数据的价值,不在于简单堆砌,而在于挖掘模态间的隐藏关联。该架构通过分层融合机制,让数据在 “特征级” 与 “决策级” 实现深度交互。
特征级融合采用跨模态注意力机制:以传感器数据生成查询向量,视频和 GPS 轨迹作为键值对,计算模态间的相关性并筛选关键片段。这种设计像 “智能过滤器”,只保留对预测有价值的信息,大幅减少计算负担;同时,融合后的特征通过残差连接和层归一化传递,避免模型训练中的梯度消失问题。
决策级融合则更 “懂场景”—— 结合高峰时段、天气等先验知识,通过门控网络动态调整不同模态的决策权重。比如雨天时,视频数据可能因视线受阻精度下降,模型会自动提高传感器数据的权重,确保预测鲁棒性。
而动态时空图注意力网络(DST-GAT) 则是捕捉交通流规律的 “核心引擎”。它的秘诀在于 “动态图结构”:根据节点间的车流转移概率构建邻接矩阵,每 5 分钟滑动更新一次,并通过历史权重指数衰减进行平滑。这种设计让模型既能快速响应短期车流变化(如突发事故),又能记住长期规律(如早高峰的潮汐现象)。
在时空建模上,DST-GAT 更是 “双管齐下”:时间维度通过堆叠空洞率递增的因果卷积层,分别提取秒级、分钟级、小时级特征;空间维度则用多头图注意力机制,结合节点特征与邻接矩阵权重,计算节点间的关联强度。比如,相邻路口的车流变化会通过这种关联实时传递,让模型像 “交通神经网” 一样感知全网动态。
03.
让大模型“挤”进路口的信号机
再好的算法,若不能落地边缘设备,就难以解决真实路口的实时调度问题。传统时空大模型850MB的参数量,对交通信号控制器而言无疑是 “沉重负担”。为此,该架构设计了轻量化部署方案,让模型从实验室 “瘦身” 到路口。
第一步是结构化剪枝:根据注意力头的重要性评分,移除贡献度低于阈值的计算单元,参数量从 850MB 缩减至 320MB;第二步是量化压缩:将FP32权重转换为INT8格式,配合动态范围校准技术,模型体积进一步压缩至120MB,且精度损失可控。经过这两步,模型推理时间从210ms缩短至48ms,完全满足信号灯控制的毫秒级响应需求。
分阶段计算框架则从 “计算逻辑” 上减负:离线阶段预提取道路网络的静态特征(如节点转移概率、历史流量周期),存储为50MB的轻量化特征包;在线阶段仅处理实时动态数据(如突发车流、事故坐标),通过滑动窗口比对预存特征,只对变化超15%的区域进行局部重计算。这种 “动静分离” 的模式,让在线计算负载降低75%,即使是算力有限的边缘设备也能轻松应对。
此外,通过 TensorRT 引擎优化、多版本引擎适配等技术,确保Jetson Nano与TX2等不同设备的推理速度差异控制在20ms以内,为大规模组网部署扫清障碍。
04.
从“预测拥堵”到“主动疏堵”的跨越
交通模型的终极价值,在于指导实际决策。该架构通过与交通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构建了 “预测 - 决策 - 执行 - 反馈” 的全闭环控制流程。
模型输出的区域流量预测与事故风险概率,会直接输入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这个模型不仅追求平均车速提升,还兼顾减少交通冲突、降低能耗(如避免信号灯频繁切换),并结合实时 GPS 轨迹和事故定位进行精细化调控。以信号灯配时为例,系统能根据预测的车流分布,动态调整各方向绿灯时长 —— 早高峰侧重主干道疏导,突发事故时则优先打通绕行路线。
为实现 “实时决策”,系统采用分支定界算法,结合预先存储的节点转移概率,将原本需要数分钟的优化过程缩短至 10s 以内。决策结果通过人机协同接口转化为控制指令,同步更新到数字孪生路网,管理人员也可手动微调(如延长某方向绿灯),调整指令会加密传输至信号控制器,并记录 “晚高峰 + 雨天” 等场景信息,作为模型增量训练的素材。
这种闭环机制让模型持续进化:所有执行结果反馈至在线学习模块,通过弹性权重固化技术,在保留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新场景特征。实验显示,经过10轮迭代后,模型对新调度策略的预测误差显著下降,真正实现 “越用越聪明”。
天津市多模态数据技术研究院由天津市数据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是全国首家专注多模态数据软硬件研发与应用转化的独立法人科研机构,业务涵盖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研究、科学普及与人才培养,开展数据要素流通和数据产业集群培育相关业务。研究院采用企业联合实验室和专家双聘等形式贯通产学研合作,形成了数字技术人才托举机制。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过程中,鼓励利用高价值专利、数据资源等知识产权,通过“零门槛”“后付费”方式授权、转让、参股至企业需求端。
http://minhaas.com/yaoshiyulejieshao/34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