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高崎站,一座68岁的老站,它的故事可比你想的复杂多了

厦门高崎站,一座68岁的老站,它的故事可比你想的复杂多了

你要是问一个老厦门,高崎火车站是个什么地方,他可能得顿一下,然后反问你:“你问的是哪个时候的高崎站?”这话听着绕,可一点儿都不假。这个在厦门岛咽喉位置待了快七十年的老伙计,它的身份变来变去,就像个老演员,演过货运工、客运员,现在又在琢磨着怎么当个“超级明星”。

它的故事,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条鹰厦铁路说起。那时候,厦门岛就像个被孤立的孩子,一湾海水隔绝了与大陆的联系。为了打破这个局面,鹰厦铁路应运而生,那可是新中国自己捣鼓出来的第一条山区铁路,硬生生从武夷山脉里凿出一条路来。高崎站,就是这条大动脉在厦门岛上的第一个落脚点,1956年建起来,起初就是个不起眼的四等货运小站。

那时候的它,任务单纯得很。岛上工厂生产的轻工产品,比如罐头、电池,都得从它这儿装上火车,运往天南地北;大陆的粮食、木材,也得靠它一车一车地拉进来。我仿佛能看到蒸汽机车喘着粗气,拉着长长的货列,在海堤上缓缓驶过,那画面,就是厦门特区起步前最真实的素描。

后来,故事有了新变化。1982年,它摇身一变,挂上了“厦门北站”的牌子。你没听错,就是厦门北站。这个名字一用就是二十多年,它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站,升级成了二等站。那会儿正是厦门经济特区大搞建设的黄金年代,东渡港的集装箱堆积如山,大量的货物需要通过铁路疏散。它就成了港口和铁路之间的“倒爷”,忙得不可开交,年吞吐量动不动就超过两百万吨,风光无限。

最有意思的转折发生在2010年。福厦动车开通,在集美那边建了个崭新的、高大上的高铁站,那个新站被正式命名为“厦门北站”。得,这下尴尬了,一个城市不能有两个“北站”吧。于是,我们这位老伙计只好把“厦门北站”的牌子摘下来,重新挂回了“高崎站”。

本以为这事儿就这么定了,谁知道又出了幺蛾子。很多外地旅客,特别是日本游客,看到“高崎”这两个汉字,脑子一下就懵了。因为在日本,也有个非常出名的车站叫“高崎駅”(Takasaki Station),是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你想想看那个场景,一个日本朋友拿着车票,站在站前广场上,心里直犯嘀咕:“我这是在厦门,还是跑到日本群马县了?”

这种乌龙闹多了,铁路部门也坐不住了。为了避免混淆,2012年,它又改了一次名,在前面加上了“厦门”两个字,变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厦门高崎站”。你看,光一个名字就折腾了好几回,这背后藏着的,是城市发展带来的甜蜜烦恼。

名字稳定下来没多久,它又接到了新任务。因为老的厦门站要翻新改造,从2011年到2015年,它临时扛起了普速客运的重担。那些年,这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候车室里挤满了南来北往的旅客,特别是春运期间,一个月就能送走六七万人。那四年,是它生命里一段短暂又喧闹的插曲,一个老货运站,硬是体验了一把客运枢纽的瘾。

2015年,随着厦门站改造完成,它卸下了客运的担子,重新做回了货运本行,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这些年,你坐车经过嘉禾路,或许会瞥见它那略显陈旧的站房,和几条孤零零的铁轨。它就像一个功成身退的老将,静静地看着旁边的厦门机场车水马龙,看着地铁1号线的列车在地下穿梭。

但你要是以为它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安静,只是为了下一次更华丽的转身。根据最新的规划,随着高崎机场的搬迁,这片区域将迎来脱胎换骨的改变。未来的厦门高崎站,可不是现在这个小站房了。

它要变成一个地下五层的立体交通枢纽,一个集高铁、城际铁路、地铁于一体的“超级换乘中心”。渝长厦高铁要从这里穿过,厦漳泉的城际轨道要在这里交汇,好几条地铁线也要在这里碰头。到时候,你下了飞机,可以直接在地下换乘高铁去内陆,或者坐上城铁去泉州、漳州,真正实现无缝衔接。

这片土地,将从一个简单的交通节点,变成整个厦门跨岛发展战略的核心支点。一个车站的命运,就这么和一座城市的雄心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回过头看,高崎站这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真有点像它名字里的那个“崎”字。据说,“崎”的古字是“碕”,意思就是曲折的海岸线。它的发展轨迹,不也正是这样蜿蜒曲折,充满了变化和挑战吗?从一个海边的货运小站,到一个几度更名的临时枢纽,再到未来那个令人期待的“空铁港”,它每一步都踩在了厦门发展的鼓点上。

说到底,一个火车站的变迁,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发展史。它不言不语,但那冰冷的铁轨上,却刻满了时代的印记。它见证了厦门如何从一个海防前线,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这个老伙计,故事还长着呢,我们不妨泡杯茶,慢慢等,看它接下来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

http://minhaas.com/yaoshiyulejieshao/288246.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