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妇人巧遇林伯渠,打听失散多年的丈夫,说出名字后被送往延安

1937年,林伯渠在西安工作期间,碰巧遇上了一位来自湖南的大姐。

那妇人聊起了她和老公的经历,说完后,重重地叹了口气:“哎,我和我老公已经分开十多年了,我千里迢迢跑到西安,就是想找到他。”

林伯渠被她不远千里找老公的坚持给打动了,立马就说:“你老公叫啥名儿?我来帮你找找看。”

那妇人迟疑了一下,轻轻吐出了三个字。林伯渠一听这名字,顿时惊讶不已,连忙拨通了延安的电话,喊道:“找到人了!”

这女人的老公到底是谁呢?为啥林伯渠会有这么大的动静?

【必成大器】

这位大妈叫邹靖华。

1913年,邹靖华在湖南长沙县的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里呱呱坠地。

她爸邹希鲁和徐特立是同学,一起在长沙师范学院教国语课。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邹靖华形成了懂礼貌、文雅温顺的性格。她的脾气就像平静的湖水,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不强求、不争夺的心态。

邹希鲁老是怕女儿这样的脾气,出嫁后会受夫家委屈,总琢磨着给她找个靠得住的婆家。

有一天,邹希鲁干完活回到家,在饭桌上聊到了一个他的学生。

最近我碰到一个特别有才能的小孩,而且啊,他下的功夫比一般人要多十倍。这孩子以后肯定能有大出息!

邹靖华心里明白,父亲对教育要求特别高,很少夸学生。这次他这么不停地称赞,那这位学生得有多出色啊?

邹靖华心里犯嘀咕,后来老爸又多次跟他提起那个人,他实在憋不住好奇心了,有一天就偷偷地溜进老爸的教室去听课。

挺奇怪的,邹靖华虽然从没见过这位同学,但在人群里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个人身上的那股子不服输、特别爱学习的精神,就算是在人群里,也特别显眼。

邹靖华坐在窗户旁边,偷偷地用手托着下巴盯着他看,心里头开始慢慢起了波澜。

之后,她得知那位学生的名字叫做许光达。

许光达诞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里,家里兄弟姐妹一大堆,而且妈妈很早就过世了,所以养活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了爸爸许子贵一个人的肩上。

许光达年纪不大就为了帮爸爸减轻负担,开始四处找工作干活。他给有钱人家放过牛,还在码头上帮忙卸货物,只要能赚到钱,什么辛苦又脏的活儿他都抢着去做。

有时候在给地主家干活时,瞧见地主家的小公子在书房里读书,许光达心里特别眼馋。

他会悄悄地趴在窗户边偷听,然后捡起一根小树枝当笔,跟着学堂里的孩子们,一起在地上歪歪扭扭地写诗。

那时候的大多数地主都不把普通人当人对待,许光达真是走运,遇上了一个心地善良的小少爷。

发现他偷听后,小少爷非但没赶他走,还暗暗同意了他的做法。

为了回报主人的好心,许光达工作起来更加拼命了。每天忙完活儿,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烈日炎炎,他都会守在学堂门口听课。

老师看他这么好学,讲完课后就把他叫住了。

许光达心里以为对方要找茬,手紧张地揪着衣角,小声地说:“那、那个,先生。”

老师没有刁难他,只是仔细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了一遍,然后突然问了他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前几天才刚讲过的,许光达记得特别清楚,还没等他脑子转过来,嘴巴就已经下意识地给出了答案。

听完之后,老师高兴地晃了晃脑袋,然后从课本中拿出一本书递给了他。

许光达惊喜万分,拿着这本好不容易得来的书发呆了好久,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对着先生的背影深深地鞠了一躬。

之后,许光达的叔叔看他这么爱学习,就出钱让他去上学了。

许光达非常看重这次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他很聪明,而且特别努力,所以成绩一直非常好。

1921年,许光达凭借出色的成绩考进了长沙师范学校。在学校里头,他遇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师,这个人就是邹靖华的父亲邹希鲁。

【弃笔从武】

邹希鲁很看重许光达的学问和才能,对他特别欣赏,在学习上给了他不少指点和帮助。

而且,许光达可以说是他亲眼看着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邹希鲁眼里,这个小伙子的人品非常适合做自家的女婿。

然后他试着在女儿面前说起这事,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邹靖华真的对许光达产生了好感。

邹希鲁特别高兴,马上就去了许家商量婚事。

许子贵的老爹当然乐意得很,他心里还觉得能结这门亲事是他们家的福气呢,立马就点头答应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许光达人已经赶到了宁都。

许光达读书那会儿,积极参与了好多学生活动,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心里头就种下了革命的种子,后来还加入了咱们党。

那时候,国共两党已经闹翻,国民党开始到处抓我们党的同志。

许光达跟着周总理的步伐,跟起义军一块儿抵达了宁都。

许光达心里装着革命,一门心思要给革命事业出力。所以,他放下了笔杆子,不顾自己擅长的文学,拎起枪杆子冲到了前线。

起义军在路上从宁都转移时,不小心被敌军给包围了。在这次包围里,许光达受了重伤,短时间里没法再跟着队伍走了。

单位安排他在医院好好休息,养好伤后再继续前行。

许光达虽然心里不情愿离开队伍,也不想给队伍添麻烦,但一旦伤好了,他就马上跑到前线,跟上组织的步伐。

他从广东一直找到上海,问来问去,听到的全都是不好的消息。

起义的队伍散了,他没法跟组织取得联系,连接下来该怎么办都不知道了。

许光达心里挺没方向的,于是就先回了老家。

看到儿子终于回家了,许子贵就建议他和邹靖华赶紧把婚结了:“那姑娘等了你这么久,要是再拖下去,可就不太像话了。”

许光达心里只有革命,没心思考虑成家的事。再说,当时革命环境很恶劣,国民党到处在抓我们党的人,他不愿意给恩师一家带来麻烦。

然后他就去找了邹靖华,自己先告诉了对方自己是谁。

这是许光达和邹靖华在订婚后过了很多年,两人头一回正式碰面。

当这个姑娘知道他的身份后,虽然她安静得像一潭水,但并没有显得特别吃惊或害怕。

她想了一会儿,然后笑着轻声说:“你在外面打拼这么多年,我大概也猜到了一些情况。你放心,咱俩是一条船上的人。”

听了这话,许光达对这位姑娘的看法有了改变,心里不由得对她生出了几分喜欢。

两人结婚没多久,许光达就接到了来自西北军的秘密消息。

秘密消息说,起义的队伍在西北重新组织起来了,打算再次跟国民党对着干。

只要国家召唤,许光达就觉得特别愧对新婚的妻子。邹靖华明白丈夫的心全放在了革命上,没有阻止他,只是眼里含着泪说:“我会一直守在这里,盼你平安归来,凡事都要小心啊。”

【革命夫妻】

1930年刚开始的时候,许光达急急忙忙去了湘鄂西的革命根据地,加入到了战斗之中。

他想提升自己,就加入了周总理创办的第一届中央军事培训班,在那里,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因为表现出色,许光达被提拔当了25团的团长。

革命的道路坎坷不平,许光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有时他甚至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住了。

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再次想起邹靖华说过的话。

革命尚未成功,他家里还有妻子盼着他回去,绝不能在这儿倒下。

当他拼命在前线打仗的时候,邹靖华的日子也过得非常艰难。

国民党通过许光达这条线索,查到了邹靖华头上。因为抓不到许光达,他们就开始刁难邹靖华一家。

先是撤了邹希鲁的职位,然后又时不时地找借口说邹家藏了我党的人,三天两头地搜查,把邹家搅得不得安宁。

亲朋好友都建议邹靖华和许光达分开,但她立马就拒绝了。为了不让家人受到牵连,她果断地搬离了家,一个人去了乡下住。

为了生计,从没摸过锄头的邹靖华,卷起袖子就踏进了湿乎乎的农田里。

她决心要坚持活下去,直到革命看到胜利的希望那一天。

这一等,转眼就过去了十年。

抗日战争一打响,国共两党就再次携起手来合作了。

徐特立到长沙处理事情,抽空去看望了老朋友邹希鲁。

老朋友再次见面,聊得很投机,聊着聊着,徐特立就提到了邹靖华。要是搁以前,邹希鲁肯定会一个劲儿地夸自己女儿有多棒,但这次他却只是一个劲儿地叹气。

听说邹靖华现在还一个人住在乡下,没有再嫁人,徐特立想了想,说如果她还想念书,他可以帮忙介绍她去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

听到那话,邹靖华立马就点头答应了。

受老公的影响,她心里早就盼着能投身革命事业了。要是去延安的话,也许能碰上她老公呢。

她揣着徐特立写的介绍信,一路颠簸到了西安,在那儿碰巧遇上了林伯渠。

她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了对方听,林伯渠深受感动,说愿意帮她寻找,还问了问她丈夫叫啥名儿。

“许光达。”邹靖华说,“他就是我老公,许光达。”

听了她的话,林伯渠惊讶得不行,立马拿起电话就往延安打。

“许司令的老婆找到啦!”

其实,许光达这些年一直在琢磨怎么跟妻子取得联系。可是,信寄不到国统区那边,他派去的人又搞错了情报,以为邹靖华已经再嫁了。

许光达深信老婆不会对自己撒谎,这些年来他一直都没停止过寻找她的脚步。

过了十年,夫妻俩现在终于又见面了,四目相对,只剩眼泪哗哗流。

遇到困难时,邹靖华始终记得自己的誓言,从没忘记对丈夫许下的承诺。许光达当了大官后,也没有嫌弃一起吃过苦的老婆。

被这对革命伴侣的深情所感动时,我们也该把他们的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不管路上碰到啥困难挑战,只要记得最开始的目标,就能一直走下去。

http://minhaas.com/xinwendongtai/246819.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