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失去“信用滤镜”,世界在重新打量什么?
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美国长期以来凭借其超强的实力,试图塑造“一言九鼎”的形象,可特朗普政府一系列反复无常的操作,正把美国辛苦积攒的“信用家底”一点点透支掉。
从关税政策的朝令夕改,到外交承诺的随意撕毁,特朗普政府仿佛在进行一场“任性游戏”。就说关税这事儿,一会儿气势汹汹地向多国发出威胁,宣称8月1日起加征高额关税,没几天又迅速在加征期限上“松口”。这不是第一次了,从4月宣布“对等关税”,大打“关税战”,到不断更改加征期限,各国对这种反复已经见怪不怪。这种做法,本质上是把国际间的经贸关系当成了自家的“儿戏”,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全然不顾国际规则和他国利益。
在外交事务里,特朗普政府的操作同样让人瞠目结舌。俄乌问题上,一会儿说暂停对乌部分军援,没几天又宣布提供大量“爱国者”导弹系统,最新的表态更是把俄乌谈判和对俄关税捆绑,发出50天内达成停火协议的“最后通牒” 。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哪里像是一个大国该有的外交风范?分明是把国际冲突当成了谈判桌上的筹码,为了自身利益随意摆弄。
特朗普曾宣称“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必须变得更加不可预判”,还把这当成外交政策的“法宝”。可这所谓的“不可预判”,在国际政治学者眼中,不过是越南战争时期“疯子理论”的翻版,试图靠“装疯卖傻”让他国恐惧让步。但时代变了,如今的各国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国际政治学者普遍认为,这种策略根本行不通,只会让美国越来越不可信。
事实也不断验证着这一点。日本《读卖新闻》6月底的舆论调查显示,日本民众对美国的信任度降到22%,创下2000年以来最低。民调机构尼拉数据公司5月的报告更直观,美国在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净正面形象值,从2024年的“+22”直接跌到“-5” 。这组组数据,就像一把把尺子,丈量着美国信用崩塌的速度。英国华威大学政治学研究员史蒂夫·邓恩说得透彻,越来越多国家认清了特朗普政府不值得信任。
面对美国这般操作,各国也不再“逆来顺受”。巴西卢拉政府强硬发声批驳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日本在核心利益领域不肯让步,甚至暗示抛售美债作为筹码,被英国《金融时报》称为对美“罕见的露齿威胁”;欧盟也放话,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必要时对等反制。这说明,国际社会已经摸清了特朗普政府的“套路”,从极限施压、议题捆绑到肆意而为,这些曾经妄图唬住他国的手段,如今纷纷失效。
法国《世界报》的评论一针见血:从军事外交的“最后通牒”到贸易领域的“关税战”,美国靠威胁和敲诈勒索达成目的,结果就是信任崩塌。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失去了信任,即便它实力依旧强大,在合作中也会处处碰壁。因为没有国家愿意和一个“说话不算数”“政策像儿戏”的伙伴长期打交道。
特朗普政府或许以为,靠这种反复无常能“占尽便宜”,可实际上,是在破坏国际合作的根基。国际秩序的稳定,依赖于各国对规则的尊重和对承诺的坚守。美国作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本应是秩序的维护者,却成了“搅局者”。这种角色的错位,伤害的不只是他国,长远来看,美国自身的利益也会被深深反噬。
当各国对美国的信任持续走低,未来美国在推动国际协议、开展国际合作时,会发现阻力越来越大。毕竟,谁也不想白费力气和一个“不可信任”的政府谈合作,即便谈成了,也担心随时被“翻脸不认账”。美国的企业也会跟着遭殃,国际市场的信任缺失,会让美国商品、服务在海外遭遇更多质疑,影响美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特朗普政府的行为,正在重塑国际社会对美国的认知。曾经,美国是“自由、民主、守信”的象征(尽管这种象征本身也存在争议),可如今,“不可信任、不可合作”的标签正牢牢贴在美国身上。这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能扭转的。就算未来美国政府换人,要重新赢回国际社会的信任,也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历经漫长的时间。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合作共赢才是主旋律。特朗普政府逆势而行,用反复无常的政策破坏信任,最终只会让美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孤立。当“信用家底”被透支殆尽,美国再想找回曾经的影响力,恐怕难如登天。这一场由特朗普政府引发的“信用危机”,值得国际社会所有人警惕,也给那些妄图靠“任性”操纵国际事务的势力提了个醒:在当今世界,信用才是最珍贵的“资产”,弄丢了,再难找回 。
http://minhaas.com/yaoshiyulejieshao/114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