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漳州多了个“新”夜市
热浪翻滚的漳州夏夜,梧桥夜市刚翻新的地砖烫得能煎鸡蛋。老张攥着湿透的汗衫后领直甩,面前土笋冻摊位的玻璃柜上凝着水珠,分不清是冷气结露还是食客的汗。"四十块钱一份?去年还二十五呢!"他嘟囔着往后退,正撞上举着棉花糖乱窜的熊孩子。
改造后的夜市确实体面。曾经黏鞋底的油污被防滑地砖取代,摊主们清一色穿着印有"龙文夜宴"的围裙。海鲜摊的老板娘阿芬正用镊子给生蚝摆盘,不锈钢餐车擦得能照见人影子。"城管现在天天来量摊位尺寸,超出一厘米都要罚。"她抹了把顺着太阳穴滚到下巴的汗,"就是这鬼天气,冰块加价三成还供不上。"
冰粉摊前的队伍扭成麻花。大学生小林舔着干裂的嘴唇数前面的人头,手机天气预报显示体感温度43℃。"排队二十分钟,吃粉三分钟。"她苦笑着给闺蜜发语音,"汗都把防晒霜冲成牛奶汤了。"隔壁卖四果汤的阿伯倒是机灵,把保温桶改成冰桶,玻璃碗边沿立刻凝起白霜。
防暑措施成了新痛点。管理处在路口支起两顶应急遮阳棚,挤满瘫在塑料凳上喘气的食客。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挨个派发藿香正气水,有个戴渔夫帽的大爷突然栽倒在闽南醋肉摊前,救护车鸣笛声惊飞了整排灯笼。第二天夜市入口就多了雾森系统,水雾喷在灼热的空气里瞬间蒸腾成白烟。
老字号春卷摊的郑师傅最懂生意经。他给餐车加装工业风扇,买五份就送冰镇绿豆汤,二维码旁边贴着中暑急救流程图。"以前嫌城管管太宽,现在倒盼着他们管管这天气。"他舀起一勺馅料又重重摔回盆里,肉沫溅到"文明摊位"的流动红旗上。夜市管理处的王主任躲在空调房里擦汗,监控屏幕里每个摊位都像在冒烟。
降温经济悄然兴起。卖USB小风扇的流动摊贩日入两千,便携冰袋成了爆款赠品。海蛎煎摊主阿强把铁板架高二十公分:"底下能塞两个脸盆接汗。"最绝的是卖酸梅汤的老林,直接把饮料车改造成移动空调房,扫码关注才能进去凉快三分钟。游客们边骂奸商边抢着扫码,玻璃门上的水汽糊得连收款码都看不清。
文化局的李科长带着考察团来拍照时,整条街正笼罩在夕阳最后的炙烤中。闪光灯照亮"最美夜市"的铜牌那刻,三米外有个姑娘的雪糕啪嗒掉在新铺的透水砖上。随行记者巧妙避开这个镜头,转而拍摄雾森系统下嬉笑的情侣。第二天公众号推送的九宫格里,融化在砖缝里的奶油被P成了一朵小花。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http://minhaas.com/xinwendongtai/6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