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中国不怕美国,已准备好打仗,大部分国家都抢着来合作

2024年4月,澳大利亚媒体《珍珠与刺激》一篇题为《美国人不明白:中国并不怕美国》的文章引发国际热议。 文章直指中国面对美国贸易战、科技封锁和军事围堵时,始终冷静应对,既不主动挑衅,也不回避对抗。

这种定力的根源在于中国已构建起全方位的反制能力:军事上,解放军在南海、台海常态化巡航,东风系列导弹形成区域拒止体系;经济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成为抵御外部压力的“护城河”;外交上,“一带一路”联结140余国,2024年对外直接投资超1600亿美元,将发展中国家转化为战略伙伴。

美国近年对华手段频出,却屡屡受挫。 贸易战加征的关税被中国对等反制,华为突破芯片封锁后2023年营收逆势突破7000亿元;美军在亚太的军事演习,遭中国歼-11战机零距离拦截和永暑礁导弹部署的硬碰硬回应。 澳媒观察到,美国看似强势的“虚张声势”,实则暴露其战略焦虑:既要遏制中国,又无法承受全面冲突的代价。

“大部分国家都想和中国做生意”——这一结论并非空谈。 2025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70%的澳大利亚企业将中国列为优先投资地,马来西亚、南非等国明确拒绝在中美间选边站队。 东盟2024年上半年对华贸易额显著增长,欧盟同年与中国谈判关税减免协议。 拉美国家则通过基建项目深化合作,如巴西铁矿出口依赖中国市场。

各国倾向中国的逻辑简单务实:利益优先,规避对抗。 中国提供的是港口、高铁、5G基站等实体项目,而非意识形态输出。 美国对华“双重标准”反而加速各国疏离:一边指责中国“产能过剩”,一边要求中国增持美债;一边拉拢盟友围堵中国,一边用《通胀削减法案》打击欧洲企业。 这种矛盾让发展中国家看清:与中国合作能获得市场准入和技术转移,而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往往要求政治站队,却难兑现经济红利。

作为美国传统盟友,澳大利亚的态度耐人寻味。 2025年7月,澳国防部长公开表示“是否参与中美冲突需由政府独立决策”,总理阿尔巴尼斯强调“反对单方面改变区域现状”。 前新南威尔士州财长珀西·艾伦更直言:“中国是经济伙伴,不是军事威胁”。

这种谨慎源于冰冷的现实数据。 2025年,中国占澳大利亚出口总额的35%,铁矿石、煤炭等资源依赖中国市场。 若追随美国对抗中国,经济代价将难以承受——2020年澳葡萄酒因关税争端出口骤降20%的教训历历在目。 军事层面,澳专家坦承“进攻中国不现实”:本土防御尚可依靠地理优势,但远离亚太核心战场,海军护卫舰在中国055型驱逐舰面前如同“玩具船”。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当前国际格局中,中国以“两手策略”掌握主动权:军事上筑牢底线防御,经济上扩大合作网络。美国在菲律宾部署中程导弹后,中国立即升级南海岛礁防空系统;美澳联合军演集结30国兵力,中国则以东海实弹演习回应,但严格控局不越界。 这种“兵来将挡”的精准反制,既展示实力又避免升级。

各国用行动投票。印尼、马来西亚在南海争议中保持中立;非洲国家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基建;欧盟不顾美国施压,2025年与中国签署贸易协议。 澳大利亚媒体的结论点破本质:和平赚钱比战争更划算。 当美国还在用霸权思维规划“印太战略”时,中国已通过互利共赢,让多数国家看清——跟随美国对抗的代价远高于与中国合作的收益。

http://minhaas.com/xinwendongtai/346337.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