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唯一航母放弃维修,再度转售中国概率几何?
黑海之滨的尼古拉耶夫,曾诞生一对钢铁姐妹,命运却将她们抛向冰火两重天:一个在北极港口锈蚀,一个在远东扬帆起航。
三十年前,她们是苏联海军最后的雄心,同在船台上,等待着劈波斩浪的指令。三十年后,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成了蹒跚的弃儿,而中国的“辽宁舰”,则孕育了一个全新时代的中国海军。她们的故事,是两个国家国运沉浮最直观的写照。
黑海分手:一场匆忙的“胜利大逃亡”
故事的开端,是1991年末那个寒意刺骨的冬天。庞大的苏联帝国正土崩瓦解,昔日的加盟共和国忙不迭地瓜分遗产。
在乌克兰南部,黑海造船厂成了焦点,这里停着或建着三艘与众不同的巨舰。一艘是已基本完工的“库兹涅佐夫”号,停在塞瓦斯托波尔军港。另两艘,更先进的“瓦良格”号和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还在尼古拉耶夫的船台上,尚未完工。
新独立的乌克兰自然想要这笔无价之宝,一纸电报发给“库兹涅佐夫”号,命令其原地待命。但莫斯科的反应快得惊人,甚至带着一丝亡命徒的孤注一掷。北方舰队副司令乌斯基缅科中将火速飞抵,深夜登上航母,带来那道扭转命运的命令:“立即起锚,前往摩尔曼斯克!”
这是一场真正的深夜狂奔。舰上大半官兵还在岸上,舰长恳求至少等到天亮,但中将冷冷地拒绝了。他清楚,多等一分钟,这艘苏联海军唯一的“全甲板”巨舰,就可能易主。于是,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库兹涅佐夫”号几乎是“偷”走了自己。它载着不完整的船员,像一条受伤的鲸鱼,悄悄离开了温暖的黑海母港。
漫长的航程充满凶险。在地中海,它与庞大的美国航母战斗群不期而遇。面对美军侦察机的低空掠过和挑衅,仓促出逃的“库兹涅佐夫”号拉响警报,勉力起飞直升机驱离。直到北方舰队的护卫舰赶来会合,它才算逃脱了被围观和压制的命运。这场仓皇的奔逃,为俄罗斯保住了面子,但也付出了代价——它得到了船,却永远离开了孕育和维护它的温床。
而被它抛在身后的姊妹舰“瓦良格”号,则开始了漫长的孤独等待。苏联没了,俄罗斯带走了大哥,乌克兰既没有雄心,更没有财力和技术去完成她。她就像一个被遗弃在港湾的孤儿,在黑海的风吹雨打中一天天锈蚀、衰败。谁也没有想到,这种看似绝望的停滞,竟是为了迎接一个截然不同的新生。
北极的挣扎:一个无法摆脱的沉重遗产
“库兹涅佐夫”号抵达俄罗斯北方舰队的摩尔曼斯克,被视为俄罗斯海军的旗舰,是后苏联时代大国地位仅存的象征之一。但这荣耀从一开始就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它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妥协。为了在没有弹射器的情况下使用重型战机,它采用了滑跃甲板。同时,为了弥补舰载机性能的不足,它又硬塞进12枚巨大的“花岗岩”反舰导弹,成了一个航空母舰和巡洋舰的奇特结合体。这种不伦不类的设计,挤占了宝贵的机库和甲板空间,让其航空作战效率大打折扣。
更要命的不是船的设计,而是船背后的国家。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崩溃,工业凋敝。当初建造航母的全套产业链,从钢材、发动机、电子设备到最关键的维护技术和熟练工人,大都留在了已经成为外国的乌克兰。俄罗斯继承了一件象征大国地位的顶级玩具,却发现自己连给它换电池、上润滑油的能力都已丧失。
于是,在其名义服役的三十年里,“库兹涅佐夫”号大部分时间都困在港口。为数不多的几次远航,更像是一场场带病出征的表演。
最让全世界“津津乐道”的,莫过于2016年前往叙利亚的那次实战部署。它那老旧的锅炉喷出滚滚黑烟,浓烈得像烧煤,被西方媒体嘲讽为“烧煤船”,颜面扫地。而在部署期间,又因拦阻索故障和甲板调度失误,连续损失两架宝贵的苏-33和米格-29K舰载机。这次唯一的实战,没有赢得荣光,反而将这艘巨舰的老迈、脆弱与俄罗斯海军的窘迫暴露无遗。
与“库兹涅佐夫”号在北极港口艰难求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在黑海被遗弃的妹妹。她静静地躺在那里,任凭海风吹拂,船体慢慢锈蚀,但这种沉寂,却意外地为她保留了一线生机。她像一个被按下暂停键的生命,等待着命运的另一个安排。
大连新生:一本立体的“航母教科书”
当“瓦良格”号历经曲折,终于被中国买家拖回大连港时,她只是一个完成了约70%的空壳。动力系统被拆毁,雷达、武器、电子设备荡然无存,甚至连内部密密麻麻的管线都被切得七零八落。但在当时的中国海军眼里,这残缺的船体,却是一座无价的宝藏,一本巨大的、立体的教科书。
它不像“库兹涅佐夫”号那样是一个带着无数系统性问题的复杂整体。它更像是一栋主体完工、但内部完全腾空的毛坯房。中国工程师可以从最基本的结构测绘开始,一步步“解剖”这个庞然大物。数百万公里长的电缆如何铺设?复杂的管路系统如何排布?舰岛的内部空间如何利用?这些在书本上难以理解的概念,在这艘空壳上都变得清晰可见。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建造”或说“重建”的过程中,中国从零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航母工业体系。从特种钢材的冶炼,到蒸汽轮机的修复与仿制,再到雷达、武器系统、拦阻索、助降系统的自主研发和集成。
整个过程培养了一大批懂航母、会造航母、能维护航母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和管理团队。他们在这艘船上摔打、学习、成长,完成了中国海军对现代航母从概念到实践的认知跨越。
“库兹涅佐夫”号背负着一个衰落帝国无法承受的遗产,只能在重压下步履蹒跚,最终走向衰败。而“瓦良格”号,或者说“辽宁舰”,则轻装上阵,成为一个新兴大国学习、创造的起点。一个在苦苦支撑中消耗殆尽,一个在吸收和创新中涅槃重生。
最终结局:沉沦深渊,与枝繁叶茂
叙利亚之行,几乎耗尽了“库兹涅佐夫”号最后的元气。2017年,它返回摩尔曼斯克,驶入第35修船厂,准备进行一次号称能“续命十年”的大修。然而,等待它的不是新生,而是一连串灾难性的打击。
2018年,巨大的PD-50浮船坞因断电事故突然沉没,支撑航母的外部结构随之倾覆,一台百吨重的塔吊砸向飞行甲板,留下一个巨大的窟窿。
2019年,正在船坞内维修的舰体内部燃起熊熊大火,过火面积高达600平方米,造成人员伤亡,对船体结构和内部设备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永久性损伤。
随后的日子里,维修工作在各种困境中挣扎:资金不到位、贪腐丑闻、技术难题、工期延误,甚至还有“北极极夜影响施工”这类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最终,随着俄乌冲突爆发,捉襟见肘的军费被优先投入到前线,航母的修复彻底停滞。如今,它静静地停在船厂,锈迹斑斑,等待着那个迟早会到来的最终判决——被拆解。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辽宁舰”早已完成了华丽转身。她不仅自身成为中国海军第一代航母人才的“孵化器”,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舰载机飞行员和航母作战团队。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她的“解剖”和“消化”,中国完全掌握了滑跃式航母的设计、建造和运作技术。
很快,在大连的船厂里,第一艘完全由中国自主建造的航母“山东舰”拔地而起。她基于“辽宁舰”的设计,但在内部布局、电子系统、甲板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进,是青出于蓝的代表。
紧接着,在上海的江南造船厂,更具革命性的“福建舰”横空出世。这艘排水量高达八万吨的巨舰,搭载了代表当今最前沿技术的电磁弹射系统,其作战能力已经与“库兹涅佐夫”号这类滑跃式航母拉开了代差,跻身世界顶级航母行列。
从一到三,从学习到超越,“辽宁舰”这块“敲门砖”,为中国海军打开了一扇通往深蓝的大门。她没有被“瓦良格”号的过去所束缚,反而在新的土壤中开枝散叶,催生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新型航母家族。
从黑海之滨到北极冰港,从等待到远航,这对姊妹舰的故事,已无需多言。她们只是无声地告诉世人,真正的国力,不在于一艘船的继承,而在于一个国家是否拥有让它驶向未来的能力与智慧。
http://minhaas.com/xinwendongtai/145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