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年轻化要重视但不能过度指标化

干部年轻化,乍一听是一剂强心药,“活力、有视野、敢创新”,这都是年轻人的金字标签,谁不愿意沾点“青春”的光?可转念一想,如果只盯着年龄,不看能力,那年轻化可能就成了“花架子”。最近有不少群众吐槽基层单位换了一波年轻干部,原本该干得热热闹闹,却一脚踩进了“经验坑”。群众工作做不好,口号喊得亮,结果没见实质行动。咋回事?咱今天得好好掰扯掰扯。

干部年轻化确实有其积极意义。毕竟年轻人嗓门亮、跑得快、大脑反应迅速,能够更快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咱互联网时代讲究“知识更新加速度”,年轻干部一般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比“传统款”干部要快得多,就别提他们那股子“创新力”,整天脑袋里蹦IDEA、激情上头搞改革。当然还有政治意义年轻化代表干部队伍的动态更新和生命力,毕竟党的事业得有人接班,下代必须比前代更嗨皮才行。这么干部年轻化确实摆脱了“暮气沉沉”,给步履沉重的机关单位塞进一股“清新氧”。

问题来了,也不能单纯“以年龄论英雄”吧?基层不少群众反映,年轻干部是挂帅了,可热闹了几天,“热锅花架子”就败露了。一碰复杂问题就像抓瞎,群众工作没深度、经验不足,甚至不懂老百姓的实际需求。这些人事选拔呢,有些还是“指标化”操作,谁年轻谁上,谁更“掐年龄”谁更优先。用大白话说,这叫“掐尖式上位”。而基层工作是什么?那可是真刀真枪地需要打磨经验的地方,群众工作细如针线,有些年轻干部有冲劲却缺细致,喊口号很响却不见实效。于是群众意见就来了这帮年轻娃娃究竟能不能行?光看面子活,不务实的叫啥工作?

别让年龄成政治的“短板”。干部年轻化的初衷是好,但教学楼设计的再豪华,你不能光让教授站在门口派发课程表。可如今,有些地方在推进干部年轻化时,把“哪年生的”抬到了桌面上来讨论。年纪轻的就像被贴了爆款标签,被选拔到了重要岗位,美其名曰“给机会”。可要是能力不匹配,这“机会”可就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有村干部当着群众提要求,全是教科书式的政策词,接地气成了奢侈品。群众一问具体咋办,领导就开始自我闭环。所以问题就在于,年轻固然好,但咱选干部不能玩指标化游戏啊!真材实料、基层经验缺一不可。

咱不如换个角度,干部年轻化倒不是问题,真问题在于“急功近利”。不少时候,年轻干部被“拔苗助长式”提拔,直接登台、表演。上级领导一甩手,以为换掉老同志、塞进新人就能迎来新气象。殊不知,这是一场携带风险的博弈。年轻确实“帅”,但没有L型架子,不够稳,就容易摔。这几年咱听多了“政策制定空洞无物”的笑话,什么“简化手续”,结果老百姓跑断腿;或是“协商处理”,但一有突发事件,干部经验短板立马露怯。这让群众咋放心?更可怕的是,还把干部年轻化玩成政绩表面工程,把“年龄”当成政治的宣传噱头。请问,这合算吗?

听起来很荒唐,但确实得抓紧提醒。干部年轻化早就不是新话题,我们的焦点应该是如何把年轻化的梯子搭稳,而不是“想年轻就年轻,年轻了就好”。选拔和培养机制必须更科学,不能光看文件、看级别,而忽略了那些基层操作中的积淀和实战能力。想用年轻人,那还得先给他们机会去让群众佩服。没有群众眼中的过硬口碑,那领导身份造出来也是空中楼阁。更别提一旦队伍年轻化后,分歧会加大。老同志会抱怨“年轻人咋啥都不懂”,年轻干部会反驳“怎么该改的不改”,场面一度僵持。这时候,实际操作的能力就重要了,它能平衡各方关系,让年轻队伍更协同,而不是单纯受岁数控制。

干部年轻化究竟应该怎么落地?这是个值得全社会讨论的问题。基层经验是干部成长的底子,忽略了“实战训练”,光靠指标化选拔,那就好比踢足球光看脸型,跑不起来赛场终究落败。干部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年龄,而是能带领人民致富的能力。别让年轻的热度抢了经验的基础,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成熟的年轻干部,而不是被贴标签的“娃娃兵”。

干部年轻化是否真的能带来更好的办事效率?还是在推行过程中无形中被“标签化”?被指标化的年轻干部能否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这事您怎么看?

http://minhaas.com/xinwendongtai/126457.html

QQ咨询

QQ: